《一千零一夜》中的穷孩子阿拉丁,偶然间得到一盏神灯,从此实现所有美好的愿望,过上永远幸福的生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界也迎来了“一盏有魔力的神灯”,它,就是“魔灯”——moodle。
作为受益于Moodle的青年教师,下面简单谈谈我眼中的moodle:
我与“魔灯”,同来一中
06年8月,在开学初的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中,周校长隆重介绍了一位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黎加厚。
当时,这个细瘦、清癯的学者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貌不惊人。也就是这个操一口绵软口音的南方学者,为一中,为鞍山,甚或,为辽宁,带来了教育界的前沿新科技、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而我们,一线的普通教师,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事物——Moodle。
在黎教授的指导下,我校建立了第一个Moodle网站——鞍山一中的网络课程。经过数次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课程,现在全校无论是资深教师抑或是青年教师,都热情地投入了到对Moodle的了解、学习与使用中。
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
2005年,Moodle初次“登陆”中国,北京大学、哈工大等部分高校开始研究;
2006年,Moodle汉化工作完成,开始实验在上海师大、鞍山一中等大中小学使用;
2007年,出版教材,大面积推广……
时至今日,获知我校在“全国首届Moodle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讨会”受到特别关注,我才体会到在那个夏天,黎教授带给一中的是什么:技术,前沿,追求进步,敢为人先。
所以,非常幸运,在2006年收获的季节,我与“魔灯”,同来一中!
“魔灯”摩登,与昔不同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基于因特网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它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功能强、应用广、容易学。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不同机构采用魔灯网络教育平台。
Moodle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结构,有聊天、作业、投票、论坛、测验、资源、专题等模块,且模块功能仍在不断更新中。它既适合于完全的在线教学,也可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系统对用户的各项操作有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方便地追踪任何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发言、讨论、投票等。而其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有许多传统学习无法具有的优点,例如使教师易于组织和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学习材料、资源和活动等,打破了传统课堂只有师生互动的局限性,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了师生、生生、师师之间会谈的空间和交流的工具,记录可长久保存。
想象力强的中国“引入者”们给Moodle起了个形象的中文名字——“魔灯”;或许希望借助于它,能实现教学中的许多设想与愿望。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魔灯”使我们的课堂时尚、摩登,与昔不同。
“魔灯”闪亮,伴我成长
在去年10月份准备三省四校公开课过程中,“魔灯”给予了我最直接的帮助,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样一个新的信息平台在教学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所讲的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前预习时需要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背景。我将这些背景资料整理成文档,最初的试讲中按照老办法:领导签条,印刷室复印成N份,统一时间下发学生,占用自习指导预习……费时、费力、费纸。
另在讲解课文过程中,一些同学对作者、文本和时代背景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课堂发言不拘陈言,极有见地,可谓本课闪光点之一。但限于课堂只有40分钟,无法将同学这些“思维的火花”一一展示,生与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被迫压缩在了极短的时间内。并且就本课我设计的主要内容,同学的发言大致集中在三个方向:李密上《陈情表》成功,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是情理兼具。
听课的周校长灵机一动提议:何不用魔灯上预习课?我们学校有这样好的信息资源,当然要应用于实际教学!于是乎,小半个下午,在冯军主任与齐次老师的指导下,我的“魔灯课程”建立了。
操作“魔灯”像摆弄博客一样简单,绝大部分的文本可以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编辑。界面上的所有模块都是根据我的课程所需来设置:课文相关图片、背景资料、原文、译文、知识点、课外拓展的链接网页、课文引申介绍等。
在电教室上语文课,学生很是兴奋;尤其纸印的枯燥资料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于屏幕上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最感兴趣的模块就是我设置的投票区和讨论区:
投票:
你认为李密《陈情表》:
以真情动人、彰显其孝道
不想出仕新朝借老祖母“说事儿”
讨论:
学生纷纷登陆留言,几乎每个人都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在发言区大家完全可以看见所有人的留言及我有针对性的回答,“一楼二楼”的同学想法一致,“三楼四楼”则产生了观点的交锋……这么高的参与率,如此频繁的师生、生生互动更是前所未有。
一堂预习课下来,学生比平时更快地掌握了应了解的内容,对学习本课也有了更大的期待;我也搜集到了正式上课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充分掌握了“学情”,备正课时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了。
可以说,亲身的体验使我更了解“魔灯”使用的便捷与功能的强大,“魔灯”照亮课堂,伴我教学成长!
“魔灯”升起,课堂美丽
我自身的体会:一中是个研究气浓、敢于尝试的学校,一中的教师无论年龄大小,他们汲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的精神与能力值得我敬畏。毕业的第一年值逢勤辽宁新课改,更有幸在职业初阶段便借学校远识接触到“魔灯”新教育平台,幸运,机遇,挑战。
做为青年教师,我对“魔灯”了解得尚不深,学习得仍不够,应用得还不多。只能说“实践出真知”吧,在今后良好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大环境中多钻研,勤思考,与所有同事共勉,让“魔灯”升起,使课堂美丽!
- 上一篇:利用互联网上“电磁振荡”一课...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