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娟副校长主持《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课题开题报告
作者:[db:作者] 日期:2010-04-13 00:00:00  发布人:admin2  浏览量:1561 打印本文

一、本课题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和变革。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但是在新的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在中学教育范围内,已经有很多涉及。如“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但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的前提下,突出高效能的研究尝试,中学界做得并不充分,尤其是“走进课堂——走出课堂——走进课堂”的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做得并不好,因此,研究热烈,推广价值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研究将力求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在校本科研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鞍山一中这样的名校的独特的改革思路来,并争取能够务实高效地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切实尝试解决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无论对于新课程改革,还是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进行教育理念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关键。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主阵地,更需要重视、强调发展,应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过程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传统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和考试等定量评价(定性分析评价问题)。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做出发展性评价;教学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在个性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重大变革。 基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说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若果这项尝试能够获得成功,或者得出一定的经验,它必将对我校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更可以使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进而带动相关工作全面进展。 同时,通过此项课题实验,可以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从而带动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借此形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则是一个新的改革思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就必须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教学实践问题的专家,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课题的提出,就是要有目的地组织教师的教学创新,组织教学难点的集体攻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具有鞍山一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规模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总体实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与学校多方面的工作,整个工程(总课题)划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分别是:总体研究、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评价体系研究、课堂教学创新与学校管理改革研究。本次研究,以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突破点,全校每一门学科设立相应子课题,对课题进行重点攻关。在这样的总课题名称下,教师自由设计多方面的小研究课题,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课堂管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处理、作业、提问、学习小组到课外学习、家长配合等等,一切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关的方面和研究内容都可以作为选题的内容,每组必须承接三至五个子课题的研究,每位教师至少参加其中一个课题的研究。 四个大方面内容,分别由科研室、教务科、教学质量管理核心小组、德育处分别牵头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1、整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运用调查法和观察分析法。 (1)了解各个学科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存在哪些问题。 (2)对问题进行分类。找准问题存在的关键所在。 (3)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 (1)依据问题,各学科设计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 (2)各学科设计子课题。每几个人负责一个子课题,细化研究解决。

3、依据解决方案,直到能够具体实施。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 把具体方案实施到课堂教学之中。各子课题分别行动。整理出课堂实录等初步研究成果。

4、总结成果。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和行为分析法。 (1)结合具体实施工作,总结相应的规律,升华成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书面材料。 (2)汇总成果。

五、课题完成的条件。

课题负责人蒋秀娟是我校教学副校长,教学专业出身,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在学科教学领域拥有很高的省内外知名度,是一个典型的科研型教师。从事教学领导工作后,关心教育科研工作,直接负责学校科研工作。“十五”期间,曾主持“创新能力与物理教学改革”的试验,通过省级鉴定。并直接领导学校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资历深厚,经验丰富,成果丰硕。 蒋秀娟副校长现在不兼任学科课程,时间充裕,完全可以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多是我校各教研组拥有三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重点师范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他们中硕士学历者有50多名。实验教师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100多篇,公开教学展示课50多节,大多已经参加过不止一项的试验研究。对外交流频繁,经常参加省内、东三省及国家级协作体活动,首席教师、特级教师17名,几乎集中了我校全部的教学精英。实验教师全部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学科体系内的问题,并加以论证试验。因此,实验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时间是有保证的。

鞍山一中新校园占地1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建有综合楼、教学楼、体育馆、科技馆、标准塑胶运动场、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和学生膳食中心等全国一流的建筑设施。同时学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建成了主干千兆光纤,百兆到桌面,共计2000余个节点的校园网络。自主开发了集体信息发布、办公管理、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的鞍山一中IDOC系统平台,搭建起了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实现信息交流的桥梁和通道。先进而完备的信息化环境的建立和应用,迅速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模式,基本上实现了教育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存储信息化、显示多媒体化和传输网络化,使我校的办学水平进入到一个面向21世纪的更高层次的新阶段。 新校园同时设有生态馆,古生态馆,历史、地理专用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自主学习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及射击馆,乒乓球馆,篮、排球馆等运动设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拥有80年校史的老校和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中,鞍山一中有深厚的支持和扶植教育科研的优秀传统。科研手段丰富而且先进,在几十年的科研实验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学校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20万元以上,有的年份,更多达40万元。所以,承担并完成本课题实验,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有保障的。

核发:admin2 点击数:1561 收藏本页